他說,這部小說很好看。
當時電影快要上映了~
「到時候一起看吧」
我忘了是他說的,還是我說的。
跟他看「移動世界」的時候,
看到「追風箏的孩子」的立牌,
他指著對我說:這個上映一定要看。
他不說我也會看,哼…我可是文藝美少女ㄟ~
我只是在等人陪我看。
等到現在…
美少女自己去租片。
【The Kite Runner】
電影官網:http://www.kiterunnermovie.com/
關於戰爭、友情、親情、衝突、贖罪。
充滿人性的電影。 沒有戰爭時的阿富汗,很美。 雖然拍攝地點是在新疆,但是據說弄得跟阿富汗一模一樣~ (應該沒有人會問:為什麼不在阿富汗拍吧) 一通電話揭開一段美麗的回憶, 一段不平衡的友誼、一段錯誤的過去, 戰爭,國對國的侵略,種族間的不合,人對人的侵犯… 背負著不能讓人知道的秘密,不管在哪裡,是不會自由的, 只有天上那只風箏是自由的。 最後,獲得補償, 除了~連年戰爭的阿富汗及受苦難的人民們。 「為你,追千千萬萬遍也行。」 「事情,總是會好轉的」 作者是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,導演馬克佛斯特 值得好好看看的電影~ ↓這電影主題曲很好聽 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 以下引用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w!4L8WB8OXBEUGvcL_pTzK3g--/article?mid=968 這本小說,帶著讀者穿梭、往返阿富汗境內各地,但是對美國人來說
,阿富汗與伊拉克是全球最危險的地區,要深入實地去拍攝電影根本不可能,於是劇組人員走遍世界,終於在中國新疆的喀什噶爾找到相似的自然景觀。導演馬克佛斯特(Marc Forster)回憶起這些挑戰,一方面他必須複製喀布爾在一九七○年代,無憂無慮的街景,有著繽紛的色彩與新鮮的活力;一方面又要拍出前蘇聯入侵之後,多年來的凋敝破敗場面,在一片慘遭蹂躪的大地上,呈現出流亡者的認同疑惑,與歸鄉者的哀愁傷感。
導演為求表演的真實感,親自到阿富汗挑選了三名當地兒童參與演出
,然而這部感人至深、帶有政治敏感題材的影片,卻有著不安寧的後續效應。《追風箏的孩子》尚未上映,就已經在阿富汗掀起了漫天風暴,原因在於它觸動了阿富汗最敏感的種族與政治神經。哈山這個角色屬於阿富汗的少數民族哈札拉族,一生際遇堪憐。無惡不作的阿塞夫來自主要民族普什圖族,他不但雞姦哈山,當上「神學士」政權走狗之後,連哈山的兒子索拉博也被他蹂躪。這部電影的性侵情節,已經在回教世界引起爭議。
專家甚至評估,電影問世之後,阿富汗勢必群情激憤,神學士游擊隊會大做文章,甚至可能引發普什圖族與哈札拉族相互殘殺,這三個男孩演員勢將成為眾矢之的。這三位小演員身家性命被威脅的事情,實際上已經發生了。《追風箏的孩子》飾演僕人哈山的阿富汗小男孩,有一場關鍵「
性侵害」戲碼,即使只是演戲,在阿富汗文化還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,因此出現一紙「追殺令」。只不過演一場戲,小男孩竟然面臨了死亡迫害。
《追風箏的孩子》原本要在十一月初首映,發片公司聽聞追殺消息之後,為了讓這些孩子緊急逃命、撤離火線,所以延後六周上片。胡塞尼與導演佛斯特都堅持這部電影,並無意挑動阿富汗的政治敏感神經與文化爭議。《追風箏的孩子》在這個月初首映試片,看過的人一般認為導演處理「性侵」的劇情,非常謹慎又令人印象深刻,「只見惡棍鬆開皮帶,小男孩放聲大哭,一滴血落入塵土」,導演採取降低衝擊力的方式拍攝,希望用含蓄寫意的手法,來表現《追風箏的孩子》這個最關鍵的情節。
小說《追風箏的孩子》最具震撼力,令我的思緒久久無法抽離的另一幕是,阿米爾為了救出被阿塞夫禁臠的哈山兒子,被阿塞夫不斷的毆打。這一刻是暴力高漲的極致,阿米爾斷掉的肋骨滲出血來,阿米爾忍住疼痛
,心繫著向死去的哈山贖罪,「我一定會救出你的兒子!」——那一幕的轉折起伏,濃結著友愛、創傷、罪愆、赦免與救贖,難以言喻的人性張力都在此時迸發。阿米爾知道唯有彌補自己當年的錯,才對得起兩人過去的友情——阿米爾想起哈山以前對他說的誓言:「為你,千千萬萬遍!」
《追風箏的孩子》感人肺腑,真的非常深刻,它涉及許多層面:宗教衝突、國族戰亂、美國移民、人性掙扎、父子和解、罪愆救贖與人權奔走
。我在文章〈《追風箏的孩子》裡的人性軟弱〉談到了罪愆救贖的那個面向。胡賽尼在這本小說最大的用意,是想讓世人知道,戰亂下的阿富汗也有著珍貴的人性感動,期待讀者對阿富汗有不同的看法。胡賽尼同時願每一位阿富汗孩子,都能夠盡情去放既高又遠、永遠翱翔的風箏。
留言列表